九年攻坚通天堑,今朝克难越白马——九绵高速全线最长隧道白马隧道双幅顺利贯通!
历经近9年施工,随着破碎锤挖掘机打通隧道最后2米掌子面,12月12日,全长13公里的九绵高速白马隧道终于实现双幅贯通,这标志着九绵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,九年来的艰苦奋斗,汗水与心血终于在这一刻铸就成了胜利的果实。
艰辛
两千多年前,诗仙李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”,而在今天,随着九绵高速的加快建成,绵阳、阿坝两地山区正在经历由“蜀道难”到“蜀道畅”“蜀道美”的转变,发生这一转变的路途有多遥远,建设者经历的困苦就有多艰辛。
白马隧道,可谓是九绵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它作为控制性工程于2016年率先开工建设。隧道最大埋深达1092米,Ⅴ级围岩占比高达97%,瓦斯段落占比100%,隧道穿越7处发育构造断裂带,围岩以碳质板岩和炭质千枚岩为主,岩体破碎,自稳能力差。富水段最大日涌水量达65000立方米,相当于25个标准游泳池储水量。Ⅴ级围岩的超高占比,加之断裂带、大埋深及涌水量等多重因素叠加,使得隧道掘进面临软岩大变形、塌方、高压涌突水等地质灾害,犹如在“豆腐”里面打洞。
创新
条件如此艰难,隧道要如何修建?对于“豆腐”一般的白马隧道,如何保证施工效率,建设团队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创新。为解决白马隧道在软弱岩层中施工的难题,团队提出“强超前、快支护、紧步距”的“三道拱”施工支护理念,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施工中,实现了“快挖、快支、快锚、快封闭”,减少由软岩大变形导致的隧道反复加固、换拱,显著提高施工效率。
同时,施工团队积极开展软弱围岩隧道机械掘进设计理论研究,引入千米定向钻,有力应对软岩段落治理,并通过引进三臂凿岩台车、隧道专用破碎锤挖掘机等智能化设备和蜀道集团自主研发的“川隧大模型”,实现施工工艺机械化、项目管控智能化,真正做到了“点穴式”精准施工。
保证项目建设的绿色环保,建设团队同样有创新妙招,施工过程中,建设团队采用巷道式通风系统,确保瓦斯隧道的不间断通风。同时,在隧道富水段,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,利用污水处理设备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,确保了绿色施工。
坚守
从2016年起,“坚守”二字便成为白马隧道建设团队的座右铭。面对施工初期频繁出现的初支严重变形、换拱等问题,以及地质条件复杂、低瓦斯隧道等重重施工挑战,白马隧道的全体建设者们充分展现了交通人“埋头苦干、担当奉献”的精神。他们紧盯项目质量、安全等方面,加强组织协调,不畏高温酷暑、严寒霜冻,始终坚守在第一线。
“一天24小时,除了吃饭、睡觉,都在工作”,这是建设者们最深刻的体会。在这里,数百名交通人日复一日地过着这样的生活,默默坚守了长达9年的时间。人生能有几个9年呢?他们一年中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甚至不足一个月,将宝贵的9年青春全部献给了白马隧道,最终换来了今天白马隧道安全顺利贯通。
9年间,九绵高速白马隧道的建设者们,有很多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,在这里扎下根来,踏实工作与生活,白马隧道,已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奋斗无止境,未来有可期,白马隧道贯通后,九绵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,2025年九绵高速将全线贯通,这将极大地改善绵阳市、阿坝州两地山区的交通条件,显著缩短外地游客前往九寨沟的旅程时间,对绵阳市融入大九寨交旅融合示范区的高质量建设,维护地区社会稳定、民族团结、完善国家战略路网意义重大。
(局建管科 局办公室)